这种调整,可以让年轻人更好地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要求。
不难看出,政府与社会关系这个维度的改革太弱,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,单兵突进的市场化改革就难以深化。消费者都希望买到有品质的、安全的产品和服务,可问题是这些东西怎么才能生产出来?是不是有了什么样的需求,就会产生相应的供给?其实,这是不确定的。
在改革推进的实践过程中,改革不协调、不相容甚至相互掣肘的现象不时存在。骨骼强健后,还需长精神 谈到社会化改革,主要涉及社会与市场的关系问题。任何一个开办企业、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人,都是社会的人,都会嵌入到一定社会环境之中。这种整体性的特征要求各个维度都要通过改革来促进发展,这种发展既有经济的发展也要有社会的发展。这些事例经传播放大后给人的印象是,我们的供给不少是无效供给。
千万不能以为文件一发,改革的进程就可确定,改革的目标就指日可待 改革,既要问题导向,也要目标导向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涉及整个国家治理的架构,是一个关键性问题。以财税改革为突破口 构成现代国家的一些基本制度发源于财权的归属与控制。
先把这些现实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,再往前走。所以,完善社会主义制度,并不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够了,还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公共治理体制,而后者是比前者更艰巨、更复杂的任务先把这些现实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,再往前走。市场化改革,就是向市场放权,强化市场的自组织能力,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。
进一步说,是公共化过程,是分散、个体化的农耕文明向集中、公共化的城市文明过渡的过程。它涉及公共资源配置的规则问题,关乎民众利益,既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,也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。
所以现在的预算改革,就是要把预算的本来面目给恢复了。我们的财政收入里主要是税,规模巨大的公共产权的收益到哪儿去了?公共资源收益怎么共享?这个问题没有破题。现有51%的城镇化率做实了,解决了存量问题,再说提高城镇化率。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公共部门内部缺乏规则意识。
过去的改革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展开的。公有制为主体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,那么,这个公有制在财政上应该有所体现。现在的预算是政府管钱的工具,而不是约束政府的工具。第二,公共产权的改革。
这涉及财税问题,涉及产业支撑问题,也涉及这部分人就业能力问题。以城镇化为基点 对城镇化的理解,应该更多从改革的层面看。
这恰恰是公共治理的核心问题。推进城镇化,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?现在51%的城镇化率,实际上其中还有16%的人不是市民待遇,因此首先要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。
下一步改革,就应当是整体的改革,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改革。这就要求用法治的思维来推进政府改革,用规则约束政府行为。如果有了法治经济、法治社会、法治政府,我觉得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也就差不多到位了。政府有了规则意识,就会带动全社会。例如自然资源,包括矿产、土地、森林、水体、滩涂等,这些资源的收益应当通过财政让百姓共享。在财政体制改革问题上,简单地把财政联邦主义的思路拿过来,想分级吃饭,分家自治,这是不现实的,是不可能的。
但在国家所有,分级管理的原则下,变成了部门所有、分级所有,百姓无法享受公共资源收益。社会改革,就是向社会放权,强化社会的自组织能力,让社会去配置社会资源。
但现在更多的是从社会管控角度来看这个问题。小微企业的减税应是重点,城镇化离不开小微企业。
光搞大型的铁公基来提供城镇化的产业支撑、解决就业,是不现实的。所以,从现阶段国情来看,以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为方向的新时期改革,应以城镇化为基点。
同样的数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论?因为理解不一样。财政不只是改善民生、提供公共服务,更重要的是人民意志如何通过税收和预算来体现。规则意识,应首先在政府中树立起来。从城镇化这个角度看,作为一个基点,所辐射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,而是包括民主参与、文化调适、生态文明、社会理性等方方面面属于公共治理的问题。
按照国情踏踏实实走下去,就会走出一条中国道路,那将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。没有足够有效的沟通,财政透明度再高,其成效也是有限的。
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的建设,实际上就是在超越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。有了法治,才有稳定、公平正义可言。
财政沟通应当是一个制度,是政府和百姓之间互动的一个制度。财政透明很重要,但财政沟通更重要。
建立法治经济,这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方向。要使这个过程顺畅、顺利,需要解构以城乡分治为基础的传统公共治理方式,重构适合城市文明的新的公共治理方式。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展开来谈。如果真正把预算作为约束政府工具的话,政府职能转变就好办了。
如何推进改革,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?我的看法初步归纳为:以城镇化为基点,以财税改革为突破口,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治理体制。大幅度减轻小微企业税负,鼓励自主创业、就业,创业积极性高了,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就有了基础。
所以,完善社会主义制度,并不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够了,还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公共治理体制,而后者是比前者更艰巨、更复杂的任务。建立法治政府,这是政府改革的方向。
经济参考报 2013.02.26 进入 刘尚希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公共治理体制 。公共治理,或说国家治理,本意就涵盖了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。
下一篇:核遏制力